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艺术品的总称,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石窟,199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的千手观音、西方净土变、地狱变相等石窟造像还被植入《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里,一时间,“跟着悟空步伐打卡大足石刻”也成为一股热潮。
9月27日,记者在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来到重庆大足的宝顶山,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兴盛于两宋,余绪绵延至明清。近千年来,大足石刻因南方湿润气候、风化的影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多年来,大足石刻的各种保护工程从未停止。自2012年被原国家文物局优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以来,大足石刻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便迈入了科技支撑的新时代,为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方多雨潮湿,文物保护面临很大的挑战。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赵岗向记者介绍了在大足石刻保护中运用的水害治理技术。在大足石刻宝顶山里,有一尊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像——释迦牟尼涅槃图,这个全长31米的造像,就是老百姓口中惯称的“卧佛”。
“南方地区潮湿的气候特点,让卧佛在数百年时间里患上了严重的‘风湿’。”赵岗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何为石质文物治疗“风湿”?重庆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在岩体内部修建截水帷幕。为了不损坏石刻造像上部的建筑物和古树,专家们通过试验论证,开挖了两口竖井,并在周边通过钻孔,将地表水和岩体裂隙水进行截排集中,排出石刻区。此外,还要对地表水和岩体裂隙水设置截排水沟,进行防渗漏处理,形成疏堵结合的立体式防治工程。通过“截水帷幕+立体泄水”砂岩质石窟水害治理模式,卧佛区域长期的渗水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千手观音是宝顶山最著名的景点。88平方米的崖壁上,千手观音千只手臂仿若孔雀开屏,金光夺目,气势恢宏,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
别看现在的千手观音如此大气恢宏,在2008年之前,它还是锈迹斑斑、残败不堪。不仅表面脱漆、残破,用X光探测,里边也早已多处破裂。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大足石刻宝顶山上的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千手观音的修复创造性地将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探测等技术首次成功运用于石质文物勘察研究,开创了多学科、多领域开展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修复的先河。而这次的修复花了近8年,耗资4000多万元,汇集了数百位文物保护专家,科技工作者的心血才艰难完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展示手段的迭代更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变为了现实。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坐在宽敞舒适的影院,头顶球幕上的千手观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360度全景画面,让观众犹如走进了洞窟,在光影流转中,大足石刻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
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凌生介绍说,近年来,大足石刻研究院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建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开发大足石刻文创产品和数字藏品,推动“云游·大足石刻”数字文旅项目建设。通过多层次、米博体育注册多角度、多空间、多媒体的展示方式,增强遗产展示利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让大足石刻“活”起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俊秀 焦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