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题名、题记、题诗石刻:此类石刻大都刻于自然石上,仅个别刻于碑石上,其内容多为题名、题记或题诗,涉及面十分广泛。在自然石上刻题名题记始于汉代,唐始盛,宋以后大为开展,至今不衰,泰山现存的石刻中,57%以上属此类石刻。其中唐代以前的多剥失或被后人覆盖,今尚存1处唐刻。宋刻多被明人覆盖,今尚存40余处。其余皆明清及近现代作品。
专为刻辞而设碑始于东汉。刻辞碑的中间局部称碑身,这是刻辞碑的主体,主要用于镌刻铭文。碑身的正面称“碑阳〞,反面称“碑阴〞,两个侧面称“碑侧〞。碑文一般刻于碑阳,立碑人与赞助者衔名及施资钱数刻于碑阴。有的碑文太长,碑阳刻不完的亦可刻于碑阴或碑侧,也有的只刻碑阳,碑侧、碑阴不刻任何文字。碑的顶部称“碑额〞、或“碑首〞,主要用以题刻标题。标题一般都是篆书,称“篆额〞;亦有隶书或楷书者,称“题额〞。碑首的形状不一,常见的有圭首、圆首或方首,华美者为螭首。碑的最底部称碑座,或称碑趺,主要用以稳固碑身。质朴的多为方座或梯台形座,华美的多刻有纹饰或为龟趺。
1、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碑刻提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开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
2、石阙:是指古代宫殿、祠堂或坟墓前所建的高柱形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两台之间留有空缺以为通道,故名“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盖为台于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圆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悬法,谓之象魏。〞可见阙、观、象魏,三者异名而同物,皆为大门的标识物,后因以阙为宫门的代称。秦汉以后的阙,皆以石雕成,中为阙柱,其下有座,阙柱之上有顶盖石,顶盖石之上有顶柱石。顶盖石多为覆斗形,类似四阿顶式屋顶,华美者多刻有纹饰。
摩崖造像:即把佛像凿于崖壁上,就山壁凿石为龛,佛像雕于龛内。有的配以题名、题记,或刻于其下及两侧。上雕凿佛像,称“石窟造像〞。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皆为此类。
石阙的形制出现比拟早,春秋初即有阙。就全国来说,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石阙,今尚存不少,但至今未见到隋唐以后的石阙。
3、碑刻:指刻有文字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竖石。许慎《说文》云:“碑,竖石也。〞此解不甚明确。《后汉书•窦宪传》李贤注云:“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此说甚明。
碑的起源,最晚始于周代。初始的碑,主要用作拴牲畜、测日影计时或墓葬下棺时置辘轳用,与后世的刻辞碑有明显差异。
8、画像石:是指将图像用平面线刻或浮雕的方法刻于岩石之上的一种石刻。其题材主要有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和古代生产、生活等情节,内容十分广泛。画像石的形式始于西汉,极盛于东汉后期,东汉以后则极少见,故又称“汉画像石〞。其分布地域主要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南阳、湖北襄樊地区、四川中部地区、陕西北部和山西西北等地区。泰安的画像石资料也十分丰富,现存岱庙画像石廊的62块画像石,皆东汉时物,分别出土于泰安市内的肥城、大汶口、旧县和夏张。
泰山石刻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追溯前缘的梦想,让我们为之陶醉,为之动容。泰山石刻的价值将不可估量,信任在以后的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泰山石刻也必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承当其历史使命。
摩崖石刻有它自身的显著特点。从制作方面看,既能就地取材,费省功倍,简便易行,免却伐山采石之劳,又富有天然之美,增名山大川之壮丽。从内容方面看,内涵丰富,无所不包,或颂德,或记事,或题名题记,或题诗,皆可刻于摩崖之上。故泰山的摩崖石刻至今不衰,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居五岳之首。
为整理方便计,凡刻有长篇铭文的摩崖石刻,一律称“摩崖碑〞;凡刻辞较短的题名、题记、题诗,一律称“题名〞、“题记〞、“题诗〞刻石。
造像之风始于北魏初,盛行于北魏至唐代中叶,五代至宋初此风稍息,宋以后的造像不多见。从现存众多的造像资料看,造像人有多有少,少者一人,多者几十人甚至几百人,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皇亲国戚或朝中重臣,更多的是一般老百姓。
泰山现存的石造像数量不多,但种类不少。有的尚完整无缺,有的石像早毁,仅存造像题记。为了整理方便计,凡保存完整的称为“石造像〞,凡仅存题名题记的,则单称“造像记〞。
从泰山石刻内容上看,泰山石刻主要包含历代帝王封禅告祭文、寺庙重建重修记、石径墓铭、颂岱诗文、题景及楹联等5类。
从数量上看,泰山存在碑碣800余块,摩崖石刻1000余处。大体分布如下:岱庙157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岱阳215处,登山东路575处,岱顶258处,岱西80余处,岱阴44处,灵岩寺400余处,神通寺100余处。
5、墓志:即埋于墓穴内,用以表彰死者功德、标明死者生卒年月及身份的石刻。墓志之制始于魏晋,极盛于唐,宋以后逐渐衰落,而正式以“墓志〞为名始于北朝。
墓志的形制初无定制,有圭首似碑的,有圆首似碣的,有方板者,有长板者,也有阴及侧并刻铭文的。后逐步定型为方板,纵横一般为二三尺。泰山现存北魏羊祉墓志,长宽皆82厘米,刻文44行,满行45字。初始的墓志本无盖,有盖的墓志始于北魏,米博体育官网盛于隋唐。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南北朝的战争纷乱,从汉唐盛世到被宋朝的没落,乃至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元明清各代,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封禅祭祀之举,还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愿;无论是文人墨客对秀山丽水的吟唱,还是,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从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精确、可靠的记载,这些都是研究中国社会开展和传统文化的宝贵史料。
墓志之制所以起源于魏晋时期,溯其原因,主要由于当时的官府屡申禁碑之律所致。
6、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多建于寺观。其形制一般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以八棱石柱为幢身。其幢盖八角出狮头,口衔缨络,或配以垂缦、飘带等图饰,盖顶置宝瓶。幢身多为八棱柱体,八面刻经文,多为《尊胜陀罗尼经》,亦有建幢不刻经者。米博体育官网座多为圆形,刻莲花纹,有仰莲、覆莲之分。泰山岱庙先后收存经幢七座,其中一座无文字,不知建于何代,今存岱庙天贶殿前西侧。另一座为唐广明二年建,刻赞语、尊胜陀罗尼经序和咒语等,原立肥城市幽栖寺,1977年收存岱庙,今存岱庙碑廊。其他5座皆五代时物,经文多剥蚀,原在资福寺,今收存岱庙汉柏院。
从形式上看,既有洋洋数千言的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宏伟高大的“万丈碑〞,也有盈尺小碣;既有龟跌兽首、精雕细磨之作,也有粗暴片石之刻。
从书法艺术上看,既有真草隶篆,也有四体揉融;既有如斗大字,也有蝇头小楷;既有古拙假设痴,也有龙飞凤舞;既有大家之手,又有石匠之书。
泰山石刻的种类繁多,从细目上分不下30余种。但从形制上分,大致可分为石碣、石阙、碑刻、摩崖碑刻、墓志、经幢、造像记及石造像、画像石和题名题诗题记等9种。
1、石碣:是指上小下大,米博体育官网上圆底平,周身为圆或方圆,文字环刻于周围的一种石刻。石碣的形状,是古人依据山的形状而刻意模饰形成的。石碣的形制最早见于先秦,唐初发觉的所谓《石鼓》,系当时许多学者讹以为“鼓〞,实为石碣。
石碣的形制主要存在于秦代,汉以后则极少见,至东汉石碣已被碑刻所代替,故后人往往把碑与碣混而为一,简称“碑碣〞。
人类的开展史,就是人类对大自然,对宇宙,对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识、利用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标志之一,就是工具的使用。石是人类最先使用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赖以脱离动物界,进入文明的根本工具。而人们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情感和思想意识的表达。最早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媒介之一,可能就是石刻。
碑式造像:亦称“造像碑〞,马上佛像刻于碑石上,有的刻于碑的一面,有的刻于碑的二面或四面,其佛像或立或坐,或有龛,或无龛,碑之下层一般刻造像题记、题名。
还有一种石造像,既不刻于崖壁上,也不是刻在碑石上,而是把一块岩石雕成佛像后,直接置于殿堂内。石像之下一般置以方形石座,石座周围刻造像题记、题名。这种造像现存完整的不多,泰山现仅存3处造像底座及造像记,其石像早不知所在。
作为石刻的宝库,石刻文化在泰山开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泰山得以获得世界双遗产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没。1987年底的世界遗产大会,泰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改写了世界遗产的分类。
卢卡斯先生和联合国评委们当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因为假设没有了登山旁道两旁几乎步步可见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气氛就会大打折扣,泰山也就与一般大山没什么区别了。
古代刻辞碑的形制受官阶和社会地位的制约。柳宗元叙唐代葬令时云:“凡五品以上为碑,龟趺螭首;降五品为碣,方趺圆首。〞泰山现存的碑刻,凡皇帝或省布政使以上官员所立,大都龟趺螭首,且形制高大华美。
摩崖石刻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种石刻形式,远在商周以前已有之。秦始皇所刻的7处刻石中,碣石一刻很可能是摩崖石刻。泰山现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占57%以上,重要的如唐《纪泰山铭》摩崖石刻、经石峪《金刚经》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门铭》摩崖石刻等,其他刻于自然石上的题名、题记、题诗,几乎遍及泰山上下。
泰山沿途众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咏志,或赞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颂钟灵毓秀之幽深,之自然美融合在石刻艺术之中,石刻艺术又浑然天成于自然之美景,成为连接游人与自然山水的纽带,充实丰富了泰山的内涵。
泰山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从远古到现在,人类进步的脚步,都能在泰山上反映出踪迹,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在石头上书写的泰山文化,文字记载的泰山文化,是泰山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