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永远的雕像

2024-09-11 21:45:3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伏垣于延绵不绝的武陵山脉深处,是土家族的发源地以及历史上土家王朝——老司城的所在地。其人口绝大部分是土家族后裔,有着独特的“巴人文化”。

  战争年代,这里一望无际的高山密林,是红军打游击、建根据地的上佳之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永顺县曾经是中国在长江南岸最大、最后的一片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所在。永顺县下辖的塔卧镇,作为当年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所在地,更是被史学家们誉为“江南延安”。

  在飘飞的春雨中,踩着有些泥泞的小路,我们走进塔卧镇,怀着崇敬的心情探寻曾经深植在这片红土地上的革命血脉。一进镇子,边远山区特有的古朴宁静扑面而来,耳边偶尔还能传来石匠斧凿雕刻的声音。

  38岁的土家族镇党委书记罗群,是土生土长的塔卧人。他告诉我们,永顺是国家级贫困县,塔卧镇更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2008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所以到东南沿海谋生打工的人特别多。现在光是塔卧镇,就有30%的人“飘”在外面。“不过,我们塔卧人都很勤劳,通过劳务输出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向镇里汇回7000万元。”罗群说:“塔卧的石雕全国闻名,不过目前大多还停留于手工小作坊式,尚未形成规模。”

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永远的雕像

  穿行于塔卧镇,逡巡于革命旧址其间,不由得感慨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孩子们背着书包,一步一跳地向学校走去;老人们坐在自家的房屋前,一边喝着土茶,一边眯起眼睛看着来往的人;田间,不时飘过几声含糊不清的吆喝声,那是有人仍然在用耕牛犁地。感喟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一座祠堂外的砖墙体上,还印着这样一幅红色的标语:“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看着这些烙印着战火硝烟的字迹,永顺县党史办副主任全修安感慨地说:“这是当年红军留下的。”

  留下的还有一首歌谣:“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都欢迎。会做工的有工做,会耕田的有田耕。当兵就要当红军,工农配合打敌人。消灭反动,民主革命要完成。”

  58岁的全修安,是红军后代,潜心研究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18年。他告诉我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正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苦战不利,党中央、决定实现大规模的战略转移——长征。在那样一个生死存亡时刻,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受命,于1934年发动湘西攻势,连克顽敌。

  “湘西攻势如火如荼之际,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部分将士开始了根据地的创建工作。1934年11月26日,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边省委正式在大庸(现张家界市)成立。半个月后,湘鄂川黔边省委机关由大庸迁出,在永顺塔卧落脚。”

  “干革命,没有歇脚的地方是不行的。”全修安介绍说,贺龙当时口中的“歇脚地”,指的就是塔卧。

  “别看这片根据地只存在了一年多的时间,战略意义却十分重大。”全修安告诉我们:“这片红色版图当时纵横300多公里,区内人口达200万人。在我们党和军队事业极端困难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异军突起,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吸引了敌军100多个团的兵力。直至1935年11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之后,奋战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才从桑植刘家坪出发,突围北上。”全修安自豪地说:“这片红土地,孕育了红军会师陕北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锻造了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百余名将军。这,是我们永顺人永远的骄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全修安动情地说:“永顺各族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当时,面对大军压境的,永顺依然有8万多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1800多人壮烈牺牲。许多人,全家都拼光了。”

  “70多年了,虽然历经风雨,但是塔卧人民对中国,对人民军队的感情一直没有变。”在镇党委书记罗群的引导下,我们来到村民涂仁义家。令我们颇感惊讶的是,在古稀老人涂仁义家门前,竟然耸立着一座近十米高的红军雕像。涂仁义老人告诉我们:“我哥哥是红军战士。1935年11月,哥哥随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后,从此再无音讯。这座雕像就是纪念红军的。”

  虽然作为烈属,涂仁义每月能领到350元的生活补贴,但是走进老人家的屋里,我们的心不由一沉。这是一间极为简陋的土屋,有的地方还在漏雨,除了一张木床和两个已经脱了漆的旧箱子外,几乎没有什么摆设。罗群告诉我们,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涂仁义老人自己掏钱修了这座红军雕像。

  就在几天前,我们从中央电视台上看到,南方某地的一位副镇长不惜毁掉数十亩山林,为自己修建豪华陵墓。与涂仁义老人相比,这位副镇长修建的是一个被后人唾弃的墓地,而涂仁义老人树立的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陪同我们的永顺县民政局副局长向显林,是一名1976年入伍的老兵。他告诉我们,像涂仁义老人这样缅怀革命英烈的例子,在塔卧镇,在永顺县不胜枚举。70多年的倥偬岁月,70多年的沧海桑田,昔日掀起燎原星火的红色血脉,依然深植在永顺老区人民心中。向显林动情地说:“去年,在得知萧克将军去世的消息后,塔卧镇百姓特别难过。他们自发地为萧克将军设了一个灵堂,全镇几千人都佩带上了白花,寄托对老将军的哀思。几位年过90的老红军,也在家人的搀扶下,赶到灵堂前,为萧克将军敬上最后的军礼。”

  “当时,许多群众都含泪说,萧克将军是我们自己的亲人,人民军队是我们自己的军队。”向显林回忆说。

  这份鱼水深情延续了70多年。今天,融洽的军政、军民关系,依然在永顺县体现得生动入微。目前,在永顺全县的50万人口中,有各类优抚对象近3万人,仅注册发证烈士就有1600多户,军、烈属达1万多人。虽然安置压力很大,全县财政收入也才刚过1亿元,但是永顺县却坚持把双拥优抚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其优抚标准甚至高于国家标准。县人武部部长彭红宇告诉我们:“近两年来,全县不断压缩行政开支,政府各部门办公经费划定了零增长的红线。但是在县里财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用于人武部建设的经费依然保持了10%的增长。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

  谈起支持国防建设,永顺县县委书记周云说:“我们县确实是经济欠发达县,但国防没有贫困县,履行职责不能因为贫困而打折!我们肩负的是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两副担子,就好比车子的两个轮子,要想这辆‘车子’跑起来,缺了哪个轮子都不行。”周云感慨地说:“这些年,无论是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还是扶贫攻坚,人民军队从来都是不畏困难,冲锋在前。因此,对于国防建设,对于人民子弟兵,我们当然倾力支持。”

  作为湖南省“党管武装好书记”,永顺浓厚的国防氛围确实令周云感到高兴。他告诉我们:“永顺县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清明节、‘七一’、‘八一’等特殊的日子,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都会组织起来,到这里为革命先烈献花扫墓。”说到这一点,特别令周云感到欣慰的是,永顺县茁壮成长的年轻一代,米博体育注册同样继承了这份浓浓的红色情结。

  周云书记告诉我们,永顺县是湘西自治州八县市中的考学状元县,高考升学率非常高。自国家恢复高考以来,这里年年都有许多学生考取清华、北大等名校。“考军校始终是永顺最‘火’的。由于生源质量非常高,空军、海军都把永顺一中设为了对口生源地。”塔卧镇党委书记罗群插话说:“‘当兵热’在永顺也是持续升温,优秀兵员绝对充足。别的地方都叫征兵,在永顺,老百姓把参军入伍叫做‘考兵’,重视程度跟考大学一样。”罗群颇有些自豪地说:“1999年,同志还为塔卧镇苏区小学亲笔题写了校名——‘永顺县八一希望学校’。这些年来,该校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教育优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以红色资源培育人,以革命传统熏陶人,以革命烈士教育人’的办学模式。”

  在“湘西永顺革命英烈纪念馆”采访时,恰逢永顺二中的师生们前来参观,许多同学都拿着各自的国产手机,纷纷在纪念碑前拍照,高一学生谭彩霞还特意把手机屏保换成了纪念碑照片。看到身着军装的记者,同学们纷纷拥上前来,要求合影留念,他们说自己也是的“粉丝”。说这话时,他们言语特别真诚,笑声特别清脆,流露着纯朴的山里味。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永顺——这座江南延安,深深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这一刻,那条延绵70多年,堪称新中国“脐带”的红色血脉,如此清晰而生动地呈现于我们眼前。这血脉,属于过去、现在和将来;这血脉,属于你、我、他,属于我们每一个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

  在离开永顺,前往下一站——同属老区的桑植县时,米博体育注册全修安告诉我们:“这条路,九里十八弯,不好走。由于县里缺乏配套资金,原本计划两年完成的新路,开工近四年了也没能完工。路,现在真的成了永顺发展的瓶颈。”

  行驶在颠簸的路上,想着老区人民的奋斗与不易,我们的心情既激动又沉重。还好,眼下正赶上新一轮拉动内需、大力兴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高潮。老区,不应该、也不能成为被忽略的角落。真心希望像永顺一样的老区,都能搭上这班经济发展的快车,过上更好的日子。

搜索